初中教育随笔短篇-杭州天目双语实验学校

Website Home

教育随笔小班短篇(1)最近一段时间孩子们的午睡总让我感到头痛,这群调皮的孩子们嘻嘻哈哈、说说笑笑,一进午睡室从东跑到西,在床上打滚等?

不一会儿告状声连绵不断,谁在推人,谁还没脱衣服谁又在讲话了;

老师大声喊也不起效果,帮这个盖被,又帮那个,边劝说着,想让大家安静下来开始睡觉。

可那几个调皮的孩子还磨磨蹭曾的。

但是根据幼儿的生理、年龄特点午睡有益幼儿的身心健康!

从医学保健角度分析:幼儿睡眠时,身体各部位和脑及神经系统都在进行调节,氧和能量的消耗最少,利于恢复疲劳,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增加3倍。

所以,睡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生长发育、身体健康、学习状况!

在幼儿园午睡是孩子们统一的活动,可在孩子们看来,一旦睡下了,就束缚了讲话、活动的自由。

因此,他们想方设法要在睡前说完想说的话,趁老师没看见做完自己想做的事真的,当我们感觉到孩子们太烦、太闹、太吵的时候,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理解孩子们、满足孩子们的需要。

设身处地为孩子们着想一下,多释放一些时间与空间给孩子们,孩子们也会配合老师的工作;

只要你用心去做了,就必须有好的收获!

而对于我们老师来说,在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,教会他们学会知识,照顾好他们是远远不够的,还要善于观察他们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,要及时鼓励他们,明白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和他们做真正的好朋友,他们才会信任你,愿意把心里的话告诉你,愿意和你做各种游戏。

教育随笔小班短篇(2)所有的父母都期望自我的孩子欢乐,可是很多时候,已经拥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孩子却不欢乐。

为什么呢?

其实,是本事弱的孩子不欢乐;

奕奕是个本事比较弱的孩子,在班里,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一齐玩游戏;

在一次表演游戏中,奕奕举起了手,于是我请他来表演,没想到奕奕一站起来,别的小朋友就立刻说:“奕奕不会,他肯定不会表演?

”看到那里,我批评了其他幼儿,鼓励奕奕大胆的表现自我;

可是,他的勇气受到了打击,垂头丧气的在我面前比划了一下,就回位了。

并留下了悲痛的眼泪。

幼儿在游戏活动中,常常会根据本事的强弱来选择合作伙伴。

本事弱的孩子,会遭到排斥,因为在游戏活动中他们不能到达和同伴相同的水平。

可是,如果一个孩子他经常受到排斥,就会影响到幼儿的智力发展的!

鉴于这种情景,我在班里组织了抱一抱活动,让每位幼儿都和真真做朋友,都和他抱一抱,和教师一同来帮忙、关心、鼓励他?

此刻,奕奕已经渐渐摆脱了不良情绪,和其他幼儿一齐欢乐而健康的成长起来……教育随笔小班短篇(3)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,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惊喜,充满着乐趣,充满着意外……细细留意,我们会在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发现他们关注的焦点。

当我和孩子们在户外散步时,他们会数着方砖跳格子,往往数着数着就乱了套,最终哈哈笑成团,从一再数。

他们会歪歪扭扭走在彩色的车轮上转圈。

也许对于成人来说这是无聊的事,可是看着孩子们的笑脸,就明白他们乐此不疲的原因了;

记得有一次在草地上休息时,他们惊奇地发现:那里有一个大虫子!

于是草地下还有什么就成了最新的话题,大家趴在草地上,有的用手,有的拿着拣到的树枝,一个劲地在草地下找呀找:“哈哈,快来看,我找到了一个东西啦。

”仔细擦干净泥土一看:哎呀,原先是一块小石头。

一下子就泻了气。

“没关系,我再找。

”那位小朋友嘟着嘴,气呼呼的样貌到此刻我仍然记忆犹新?

在经过一场草地混找之后,孩子们可有自我的战利品了:几个坏积木、几个蜗牛壳,还有一些死掉干了的小虫子,连草根都被拔了几根……也许这真的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东西,可是孩子们是欢乐的。

我想只要他们喜欢做的事,他们就很欢乐?

教育随笔小班短篇(4)每次画画的时候,总有几个孩子不喜欢画画?

有一次,我刚一走进活动室,就听到一群孩子围在一齐大声地说:“哇塞。

好漂亮呀。

”“对呀,真好看。

”.何事让他们如此兴奋,我有些纳闷。

走到跟前一看,原先他们正忙着往小桌子上贴图呢;

我蹲下来,仔细瞧,小桌子上花花绿绿的,到底贴上了什么!

我还没来得及问孩子,几个孩子就争先恐后地告诉我:“教师,这是用纸剪的花,它可漂亮了,这是我画的小兔子……。

”他们的知识还真丰富;

孩子就是孩子,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;

没想到孩子们如此喜欢贴图,看来,孩子们所喜欢玩的东西,必须有它的理由和道理。

今节活动正好是美术课,随机教育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,何不抓住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,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呢。

于是我大胆设想,对孩子们说:“你们觉得贴图这么好玩,都很喜欢它,那我们来比赛好吗。

看谁想出的花样最多,就奖励他小红花,教师期待你们更好的表现。

”孩子们一听,更来劲了!

我发现最不爱画画的玲玲也快速的粘贴起来。

我不仅仅让孩子们把纸粘贴在纸上,并且我还准备了鸡蛋皮、饮料瓶、糖纸等废旧材料;

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才料,来用涂好的纸片在上头粘;

不一会粘完画的幼儿快速的来到我的身边让我欣赏他的作品;

轻轻高兴地说:“教师,快看我的苹果花”,真的,我仔细一看,还真像?

我赶紧表扬他:“轻轻,你真棒。

”这时玲玲跑来说:“快看我用鸡蛋皮做的小孩脸”,小静嚷嚷着看他用饮料瓶做的大树,婷婷让我看他的蝴蝶花,并且孩子们一个个的比着,孩子们看到自我独出心裁的作品,心里那股自豪劲甭提了;

与此同时,我没忘记提醒他们:小椅子是我们的好朋友,我们要爱惜它、保护它,要坚持它的干净、整洁,此刻活动室里成了美的乐园、想象的海洋。

教育随笔小班短篇(5)俊俊在班里是一个性格孤僻的孩子,入园后他总是不愿与教师交流,不愿意与小朋友在一齐,宁愿一个人缩在墙角,拒绝参加一些游戏活动,总以审视的眼光来关注周围的人和事,有时还采取抵触情绪,不愿从“自我中心”中走出来,并且自尊心很强。

他每次小便总是害羞不愿与教师讲!

我们对他采取了很多的办法,可是效果不是很大,他还是很孤僻。

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,而教师又是孩子的领路人和心目中的权威。

渐渐地蔓延、扩散,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,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,妨碍学习、生活和人际交往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;

这种病态心理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的治疗,可能会危害终身。

帮忙孩子们消除自卑感,父母和教师要注意不要轻率地随意贬低他们的本事或品质,以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而要多给予褒扬和鼓励?

孩子自我也要有“我能行”的一种信念,恰到好处地自我暗示,就是在自我的心田上播种自信。

教育随笔小班短篇(6)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教学工作中,常会听到某某小朋友打我了,某某小朋友抢我玩具了等等的现象。

当孩子们之间发生这些现象时,我认为我们老师要善于处理!

在日常生活中,孩子之间争吵是常有的事。

一般来说,只要吵架没有危险,我们不必乱加干预,随孩子们自己去。

孩子们吵架,其实并不是坏事!

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“必修课”,也是孩子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;

因为在争吵、打架的过程中,孩子有一个认识自我的问题,期间各自还要申辩自己的主张,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孩子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,也是相互间的一次体力与能力、智力的“较量”。

当然在必需时,我们可采取适当的方法,进行“干预”,指导孩子解决矛盾,恢复友谊!

如果孩子确实受到了委屈,不要立即“兴师问罪”。

因为这样做,对孩子并无益处!

正确的做法是,应先调查一下孩子受委屈的原因和过程!

如果是孩子先惹怒另一位孩子,因而另一方才还手,那就要首先指出这位孩子开始时的过错,并要他向另外的孩子道歉,然后再指出“还手不对”的错误!

这样矛盾就能得到妥善解决!

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,接下来他们马上就要进入小学,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,适应集体生活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,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!

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通过一些实例正确引导、教育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要学会谦让、等待、要有耐心,教育他们在与小伙伴有矛盾时应讲道理,要学会尊重别人!

教育随笔小班短篇(7)一天午餐时,我正在给小朋友盛饭菜;

今天,孩子们吃的是红烧粒肉和番茄蛋汤。

盛到饭菜的小朋友开始吃饭了,红烧粒肉孩子们都很喜欢,看他们吃得可香了;

这时,只听见恒恒大叫:“老师,你看呀,他把这些肉都扔在我的碗里,我回头一看,只见轩轩把自己碗里的一些小肥肉都放在了恒恒的碗里,见我来了,他低下了头。

我问道:“你怎么能把肥肉放到别人的碗里呢!

”他摇着头对我说:“老师,我要吃瘦肉,不要吃肥肉!

”我忙问:“那肥肉给谁吃呢。

”轩轩不情愿的看了看我,又看了看旁边的恒恒说:“在家都是我爸爸吃肥肉的;

”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还有很多,如:搭积木时为争抢一块积木而面红耳赤、吃水果时总是先挑大的、排队时总想着插队……。

追究其原因,可能是平时家长在家中过于溺爱!

有些家长会把对孩子的爱狭义的理解为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,用物质上的满足,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爱,想方设法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,却忽视了如何从情感上给孩子以爱抚、同情、体贴和鼓励!

可能有的家长只注重对孩子的“养”,而忽视了对孩子的“教”,这就会导致孩子情感体验贫乏,久而久之,就有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出现麻木、无知的状况。

所以,作为成人的我们应注意与孩子多进行情感交流,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,及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。

并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,科学的教育孩子;

让幼儿学会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、学会谦让等良好的品质;

作为教师的我们关心幼儿还不够,除此之外,我们还应该明确一点: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一个能感受关心并学会关心的人,而并不是一味地接受关心,包括关心自我,关心身边的人,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,关心动物、植物和地球……从而让幼儿在“关心”与“被关心”中健康成长。